诗词大全
/
/
杜牧
/
赠别·其二

赠别·其二

·作者·

杜牧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多情却似总无情,

唯觉樽前笑不成。

蜡烛有心还惜别,

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
标签: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离别
  • 情感
  • 场景
  • 惜别
  • 译文

     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,

      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。

     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,

      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多情却似总无情: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,一时无法表达,只能无言相对,倒象彼此无情。

    2、樽(zūn):古代盛酒的器具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(大和九年),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,离扬州奔赴长安,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。本首诗即是其中的第二首。

     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。

      “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,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;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。

     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,又不得不分别,感情是千头万绪的。“多情却似总无情”,明明多情,偏从“无情”着笔;着一“总”字,又加强了语气,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。诗人爱得太深、太多情,以致使他觉得,无论用怎样的方法,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。别筵上,凄然相对,像是彼此无情似的。越是多情,越显得无情,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,诗人把它写了出来。“唯觉樽前笑不成”,要写离别的悲苦,他又从“笑”字入手。一个“唯”字表明,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,举樽道别,强颜欢笑,使所爱欢欣!但因为感伤离别,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。想笑是由于多情,“笑不成”是由于太多情,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。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,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,说得委婉尽致,极有情味。

      “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”小诗的后两句是说,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;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。

      题为“赠别”,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,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,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,借物抒情。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,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。蜡烛本是有烛芯的,所以说“蜡烛有心”;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,把蜡烛拟人化了。在诗人眼里,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,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。“替人垂泪到天明”,“替人”二字,使意思更深一层。“到天明”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,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。

     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“黯然销魂”四字,但这种感情的表现,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;这种感情本身,也不是“悲”、“愁”二字所能了得。杜牧此诗不用“悲”、“愁”等字,却写得坦率、真挚、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游子吟
    · · 孟郊
    乐府

    慈母手中线,

    游子身上衣。

    临行密密缝,

    意恐迟迟归。

    谁言寸草心,

    报得三春晖。

  • 商山早行
    · · 温庭筠

    晨起动征铎,

    客行悲故乡。

    鸡声茅店月,

    人迹板桥霜。

    槲叶落山路,

    枳花明驿墙。

    因思杜陵梦,

    凫雁满回塘。

  • 江畔独步寻花·其五
    · · 杜甫

    黄师塔前江水东,

    春光懒困倚微风。

    桃花一簇开无主,

    可爱深红爱浅红?

  • 泊船瓜洲
    · · 王安石
    七言绝句

    京口瓜洲一水间,

    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    春风又绿江南岸,

    明月何时照我还?

  • 小儿垂钓
    · · 胡令能
    七言绝句

    蓬头稚子学垂纶,

    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
    路人借问遥招手,

    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
杜牧

685篇诗词

杜牧(803年—852年),唐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字牧之。杜佑之孙。唐代文学家、大和进士。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、监察御史、宣州团练判官、殿中侍御史、内供奉、左补阙、史馆编撰、司勋员外郎以及黄、池、睦、湖等州刺史。晚年尝居樊川别业,世称杜樊川。性刚直,不拘小节,不屑逢迎。自负经略之才,诗、文均有盛名。文以《阿房宫赋》为最著,诗作明丽隽永,绝句诗尤受人称赞,世称小杜。与李商隐齐名,合称“小李杜”。代表作《泊秦淮》《江南春》《赤壁》《题乌江亭》等,脍炙人口。年轻时即好读兵书,曾注曹操所定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。又著《罪言》《战论》《守论》《原十六卫》等文论当代兵事。会昌三年(843年),昭义军乱,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,为德裕采纳。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《樊川诗集注》《樊川文集》。

粤ICP备2024177917号-2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广州广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