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作者·
鹧鸪声里夕阳西,
陌上征人首尽低。
遍地关山行不得,
为谁辛苦尽情啼?


1、鹧鸪(zhè gū):鸟名,其鸣声凄切,如言“行不得也哥哥”,古代诗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。
2、陌:田间道路。
3、征人:出门旅行的人。
4、关山:泛指关隘山川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”。

《闻鹧鸪》是明末清初尤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这首诗题为《闻鹧鸪》,借旅人听到鹧鸪啼鸣声起兴,托意深远。前两句写景。夕阳西下,暮霭渐沉,已是傍晚时分,路旁树丛中传来鹧鸪一声声凄楚的啼鸣,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着:“行不得也哥哥,行不得也”,这时候,在田间道路上,辛劳跋涉了一天的旅行者已经感觉疲乏,步履艰难了,偏偏耳中又传来鹧鸪的声声呼唤,心里怎能不更加感觉难受哩!“首尽低”三字,状写了出门人共有的旅途悲苦之情和无可奈何的乡思。这两句诗,景中含情,渲染出一种愁闷怅惘的氛围,也为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起了陪衬作用。借鹧鸪声表惜别劝阻之意的诗,前人已写过不少。如果这首诗仍沿此思路立意,那就未脱前人窠臼,没有多高的审美价值。可贵的是,诗人却独辟蹊径,运用异向思维选择了新的角度,表达了新颖深刻的意旨。末两句以反问的语气将意思更翻进一层:如今世途险恶,好比遍地皆是关隘险境,如果说“行不得”的话,那么无论往何处都行不得,可是人们为了生计,又不得不在外奔波,在这种情况下,鹧鸪整日不辞辛苦地叫唤“行不得也哥哥”是为了谁,而且又有什么意义呢?这样,就由感叹旅途的艰难愁苦更深一层地推进到感叹世途的险恶崎岖,使这首诗立意更加深刻,故沈德潜评曰:“‘行不得’意,人所共知;此更翻进了一层,便觉百感交集。”“遍地关山行不得”一句,是诗中片言居要的关键句,它含蓄地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下政治专横、文网森严、庶民百姓处世艰危的黑暗现实,在诗中又起了转折生波的作用。
尤侗(1618年—1704年),字展成,一字同人,早年自号三中子,又号悔庵,晚号艮斋、西堂老人、鹤栖老人、梅花道人等,苏州府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明末清初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,康熙誉为“老名士”。尤侗为顺治三年(1646年)副榜贡生,之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。顺治九年授永平(今河北卢龙)推官。顺治十三年(1656年)春,杖责骄横旗丁后,反遭弹劾,被降二级调用。因此愤然辞官,返回故里。此后,居家先后创作《读离骚》《钧天乐》《吊琵琶》《桃花源》《黑白卫》《清平调》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举博学鸿儒,授翰林院检讨,参与修《明史》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告老归家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康熙帝南巡,晋官号为侍讲。次年逝世,享年八十七岁。尤侗在诗、文、词、曲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。他论诗、论文尚性情、尚真。尤侗影响最大的是曲。主张能为曲者方能为诗词,见解独到。他的戏曲创作融史识、议论、曲唱于一炉,为顺治帝所赏识。尤侗著作浩繁,大都收入《西堂全集》61卷和《余集》共135卷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