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作者·
长忆观潮,
满郭人争江上望。
来疑沧海尽成空,
万面鼓声中。
弄潮儿向涛头立,
手把红旗旗不湿。
别来几向梦中看,
梦觉尚心寒。
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,
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。
潮水涌来时,仿佛大海都空了,
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,声势震人。
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,
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。
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,
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。
1、酒泉子:原为唐教坊曲,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,后用为词牌名。《金奁集》入“高平调”。有两体,一为温庭筠体,为词牌正格;二为潘阆体,又名《忆余杭》。
2、长:通假字,通“常”,常常、经常。
3、郭:外城,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。
4、万面鼓声中:将潮来时,潮声像万面金鼓,一时齐发,声势震人。
5、弄潮儿: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。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。
6、向:朝着,面对。
7、红旗:红色的旗帜。
8、觉:睡醒。
9、尚:还(hái),仍然。
10、心寒: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。
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,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,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。这首《酒泉子》的小词,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。
钱塘观潮,现在在浙江海宁。但在北宋,观潮胜地却在杭州。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,那时,这一天是“潮神生日”,要举行观潮庆典,仪式非常隆重。每到这一天,官民各色人等,倾城出动,车水马龙,彩旗飞舞,盛极一时。还有数百健儿,披发文身,手举红旗,脚踩浪头,争先鼓勇,跳入江中,迎着潮头前进。潮水将至,远望一条白线,逐渐推进,声如雷鸣,越近高潮,声势越大,白浪滔天,山鸣谷应。水天一色,海阔天空。如沧海横流,一片汪洋。当地居民,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“海”,称江堤为海堤。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,飘泊江湖,卖药为生,曾流浪到杭州。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,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,这首《酒泉子》小词,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。他用《酒泉子》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,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,最为后人所传诵。
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,表现大自然的壮观、奇伟。“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。”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,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,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。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,永志难忘,经常回想。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:杭州人倾城而出,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,伸长鼻子,争看江面潮水上涨。说“满郭”(全城),虽是夸张之词,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,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。
“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。”这两句是说,潮水涌来时,仿佛大海都空了,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,声势震人。南宋周密的《武林旧事·观潮》描写:潮水来时,“大声如雷霆,······吞天沃日,势极雄豪。”虽然也写的很形象,却不如潘阆“来疑沧海尽成空,万面鼓声中”这么惊险生动,有声有色。真是天下壮观,人间奇迹!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,既大胆、又确切。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,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,也觉得心动神摇,意气风发。
下片描写弄潮情景,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,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、搏击风浪、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。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,写得有声有色,富于动感,眩目惊心。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,写词人虽离杭已久,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,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。
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,可谓匠心独远,别具神韵。词中“来疑沧海尽成空”一句采用夸张手法,浓墨重彩,大开大阖,感染力甚强。上片第二句的“争”、“望”二字,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,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。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,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。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,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。
?—1009。宋大名人,号逍遥子。尝居洛阳卖药。太宗至道初,以能诗受召见,赐进士及第,授国子博士。后坐王继恩狱,亡命潜逃。真宗捕得之,释其罪,以为滁州参军。其诗清劲洒脱而落落有致,王禹偁、苏轼皆称赏之。有《逍遥集》。全宋诗潘阆(?~一○○九),字梦空(影印《诗渊》册一页四○九),自号逍遥子(《青箱杂记》卷六),大名(今属河北)人,一说广陵(今江苏扬州)人(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二○)。居钱塘(今浙江杭州)。太宗至道元年(九九五)召对,赐进士及第,为国子四门助教。真宗时,为滁州参军。大中祥符二年,卒于泗上。有《逍遥集》。事见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二○。潘阆诗,以《知不足斋丛书》所收《逍遥集》一卷本为底本。校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、苏州市图书馆藏清钞本,参校清陈焯《宋元诗会》(简称诗会)。并从《会稽掇英总集》、《诗渊》等书辑得集外诗十一首,编为第二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