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南北朝
/
何逊
/
边城思

边城思

·作者·

何逊

·朝代·

南北朝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柳黄未吐叶,

水绿半含苔。

春色边城动,

客思故乡来。

标签:
  • 古诗三百首
  • 思乡
  • 柳树
  • 动植物
  • 译文

      柳叶微黄,还未吐出细叶;

      绿水盈盈,苔衣尚未长成。

      春色搅动边城,

      客居异地的游子也开始思念家乡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诗题《边城思》,既交代了地点:边城;又交代了中心,即写作者之思。全诗也是按照这个脉络去写。前三句写“边城”,主要写边城之景;后一句写“思”,抒客思之情。《边城思》与诗文,成为一种巧妙的总说与分说的结构安排,以题目为全诗的纲,颇具匠心。

      诗的前三句写边城之景,作者着意了点染边城春色。

      如果想用寥寥几句就把一幅早春的秀丽景致展现于人们面前,那非得令二字深得其神似之美不可。所谓得神似之美,其要径就是抓住事物特征特征。

      作者首先抓住了早春景物的色彩特征。

      “柳黄”,写出了柳叶苞芽的稚嫩。“黄”字虽然浪漫色彩,但质朴传神,别具风格,就像一叶可以知秋一般,这里,一句“柳黄”也可使人知春。“柳黄”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正值早春时节。

      “水绿”写出了春水的潋滟之姿及照人色彩。

      “水绿”与“柳黄”相映生辉。“水绿”,强调了春的明媚与光彩;“柳黄”,则强调了春色的新鲜与淡雅,这些令人传神地感受道理春天色彩的丰富内涵。

      作者特别重视把握事物状态的程度,以传早春景色的神采。如“吐叶”前冠“未”字,写出了早春之柳树,柔条依依迎风、郁满生机的神韵;“含苔”前以“半”字,写出了苔绿初生、春意方兴的风采。“未吐叶”、“半含苔”句中的“未”和“半”,好就好在它们蓄藏着一种压抑不住的郁郁生气,有一股方兴的锐气。这种生机与锐气,正是早春景观的神韵之所在。

      想以少数字,表达复杂的内容,非有炼字功夫不可。“春色边城动”的“动”字,即,显示了炼字的功夫。

      “春色边城”如何?仅用一字概括其内容。“动”字是再好不过的了。妙就妙在没有用形容词,而是用了动词,它赋予了“春色”、“春意”以生命。“春色”的边城之“动”,令人感动整个大自然复苏中的萌动,诸如柳渐吐叶、苔涨绿池等等,其所含羞的具体内容,是极为丰富和难以尽言的。一个“动”字,而境界全出。

      三句写景,很有章法。第三句,是对第一、二句的总括。第一、二句是具体写,细致地写;第三句则是概括地写,全面地写。第一、二句是“点”,是“个别”;第三句则是“面”,是“一般”。从个别到一般,形象地表现了萌动却渐渐点化出于天地间的春色。

      最后一句,写客思之情。

      前三句,写早春的秀媚,倏然一转,心情陡然黯淡下来,去国怀想之思,蓦地涌上心头,“客思故乡来”,由于思念故乡的山水、亲人,异乡作客之悲,才在心中荡漾开来。对良辰美景,而竟不能移游子之思,是见客思弥坚,故乡之爱不能夺。这种客思,这种深挚的故乡之爱,正是借前三句写景,反衬出来的。这也是作者前三句以景铺开的用意。

      何逊的小诗,对仗十分工整。特别是最后二句,“春色边城动,客思故乡来”句式奇特,两个名词接一个动词,这个动词用得实在好,唯有用了动词,方可点化全句。春色“动”,客思“来”,名词概念借助动词,“活”了起来,有了生命和动感。结句,不说客思跋涉关山,向故乡而去,而说自故乡飞来,语出新境,富于美感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悯农
    · · 李绅

    锄禾日当午,

    汗滴禾下土。

    谁知盘中餐,

    粒粒皆辛苦。

  • 石灰吟
    · · 于谦
    七言绝句

    千锤万凿出深山,

    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    粉骨碎身浑不怕,

    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  • 江雪
    · · 柳宗元
    五言绝句

    千山鸟飞绝,

    万径人踪灭。

    孤舟蓑笠翁,

    独钓寒江雪。

  • 送元二使安西
    · · 王维
    乐府

    渭城朝雨浥轻尘,

    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
    劝君更尽一杯酒,

    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
  • 乌衣巷
    · · 刘禹锡

    朱雀桥边野草花,

    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
    旧时王谢堂前燕,

    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何逊

南北朝

121篇诗词

何逊,(约466—519年),字仲言,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县)人,南朝梁诗人,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曾孙,宋员外郎何翼孙,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。八岁能诗,弱冠州举秀才,官至尚书水部郎。诗与阴铿齐名,杜甫将二人合称“阴何”。文与刘孝绰齐名,世称“何刘”。其诗善于写景,工于炼字。为杜甫所推许,有集八卷,今失传,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。后人称"何记室"或"何水部"。

粤ICP备2024177917号-2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广州广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