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作者·
其一
闻道梅花坼晓风,
雪堆遍满四山中。
何方可化身千亿,
一树梅花一放翁。
其二
幽谷那堪更北枝,
年年自分著花迟。
高标逸韵君知否?
正是层冰积雪时。
其一
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,
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。
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,
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?
其二
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,加上枝条伸向北方,
阳光终年罕至,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。
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、优美的风度?
要知道,当它吐苞,正是那冰雪覆盖、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!
1、闻道:听说。
2、坼(chè):裂开。这里是绽开的意思。
3、坼晓风:即在晨风中开放。
4、雪堆: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。
5、何方:有什么办法。
6、千亿: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(陆游号放翁,字务观)。
7、梅花:一作梅前。
8、一树梅花一放翁:意谓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,也都是诗人的情感所化。
9、幽谷:深幽的山谷。
10、北枝:北向不朝阳的树枝。
11、自分(fèn):自己料定。
12、著花:开花。
13、高标逸韵:高尚的气格,俊逸的风韵。标,标格,风度、气概之意。
《梅花绝句二首》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组诗作品。嘉泰二年(1202)一月,陆游退居故乡山阴时所作,陆游时年七十八岁。作者已被罢官归园田居十二年陆游爱花,特别喜爱梅花。此时北宋灭国,陆游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,资历不高,又力主北伐,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,但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。当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发。
第一首写梅花在黑暗艰苦寒冷的环境生长却异常娇艳。后两句借梅花的品质写自己身处乱世顽强不屈的爱国高尚情操。这首诗的首句“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”写梅花绽放的情景。如第一句中“坼晓风”一词,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;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,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,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。语言鲜明,景象开阔。而三四两句“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。”更是出人意表,高迈脱俗,愿化身千亿个陆游,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,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。
“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。” 化用柳宗元的“若为化得身千亿,散向峰头望故乡”(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》)。然而柳诗以此写思乡之殷,陆游以此写赏梅之痴,在情感上又有悲与喜的不同。
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。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,诗人突发奇想,愿化身千亿个陆游,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。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,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,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。末句之情,试在脑中拟想,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。
第二首写梅花绽放的情景,语言鲜明,景象开阔。前两句诗人先用“幽谷”二字,点明梅花生长在阳光很少的深谷中,接着又写它枝条朝北,迎着寒风,这就揭示了梅花所处的环境对它多么不利。在这样的地方,它自然花开得晚,但是它并不在乎,靠“自分”二字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品格。
“幽谷那堪更北枝,年年自分着花迟。”这其实正是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“诗眼”所在。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。文武双全,年轻时意气风发,北宋灭国,是陆游一生中的痛,他一生忠贞,念念不忘北伐,但一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。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。“幽谷那堪更北枝,年年自分着花迟。”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,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:“那堪”、“更”;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“北枝”,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,资历不高,又力主北伐,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。但是,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。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,“自分”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。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,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,读者可以理解到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。浓烈的诗情画意,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,虚实相照,浑然一体,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。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。
“高标逸韵君知否,正是层冰积雪时。”一幅雪压梅花、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。出身苦寒,含笑冰雪,期待盛开。这是含苞之梅。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、梅之清艳刻画的入木三分。诗的后两句,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梅花的“高标逸韵"和“层冰积雪"联系在一起,以“层冰积雪来”烘托梅花的“高标逸韵",进一步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、傲对霜雪的气节。这首诗中的梅花,开在地理条件、气候条件都十分恶劣的环境中,正因为如此,才显示了它非凡的品格、气节的风度。诗人赞美梅花,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操守的思想境界。
在写作上,陆游圆熟地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,“幽谷”、“北枝”,“层冰”,“积雪”等词语一再描写环境之艰苦,生长条件之恶劣,这样反衬;突出了梅花“高标逸韵”的品格和风韵,从而使这首诗格调高雅,视觉感清晰。
全篇比兴深婉,境界幽远,风格高朗,是陆游咏梅诗中的佳作。
陆游(1125年11月13日-1210年1月26日),字务观,号放翁,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尚书右丞陆佃之孙,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。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,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。宋高宗时,参加礼部考试,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。宋孝宗即位后,赐进士出身,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、敕令所删定官、隆兴府通判等职,因坚持抗金,屡遭主和派排斥。乾道七年(1171年),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,投身军旅,任职于南郑幕府。次年,幕府解散,陆游奉诏入蜀,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。宋光宗继位后,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,不久即因“嘲咏风月”罢官归居故里。嘉泰二年(1202年),宋宁宗诏陆游入京,主持编修孝宗、光宗《两朝实录》和《三朝史》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书成后,陆游长期蛰居山阴,嘉定二年(1210年)与世长辞,留绝笔《示儿》。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。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。词与散文成就亦高,宋人刘克庄谓其词“激昂慷慨者,稼轩不能过”。有手定《剑南诗稿》85卷,收诗9000余首。又有《渭南文集》50卷、《老学庵笔记》10卷及《南唐书》等。书法遒劲奔放,存世墨迹有《苦寒帖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