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大全
/
/
赵孟頫
/
东城

东城

·作者·

赵孟頫

·朝代·

语音
  • 译文
  • 注释
  • 赏析

野店桃花红粉姿,

陌头杨柳绿烟丝。

不因送客东城去,

过却春光总不知。

标签:
  • 古诗三百首
  • 桃花
  • 柳树
  • 惜春
  • 译文

      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,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,娉婷而立,分外娇媚;

      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,恰如那绿色的轻烟,依风袅袅,丝丝缕缕。

      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,

      恐过这大好春光过去了,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。

    语音
  • 注释

    1、陌头:路上,路旁。

    语音
  • 赏析

     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,适见郊外春光明媚,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。

     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,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,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。 诗的前两句,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。“野店”、“陌头”,是用村野小店、田间小路,点明此乃郊外。“红粉姿”,是用女子的姿色,来形容桃花。“红粉”,即胭脂和铅粉,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,故引申而指女子。“绿烟丝”,是用绿色的轻烟,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。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,如描如绘。春光种种,自难以一一道尽,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、绿的杨柳以概括之。这样写,不仅大省笔墨,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,还能以鲜明的色泽,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。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。

      诗的后两句,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。“却”,犹“了”。“过却春光”是“春光过却”之倒置。这两句,语极浅显,而充满真情,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。其中,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,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。试想,一个久居城中之人,整日琐事缠身,何以得见春色?一旦来到郊外,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,怎能不欣喜万分?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?何况,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,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。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,怎能不荡溢心间?本因送客而伤感,不想得遇此机缘,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。

      此诗,虽无惊人之语,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,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,抒情真切,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,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,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。

    语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己亥杂诗
    · · 龚自珍
    七言绝句

    九州生气恃风雷,

    万马齐喑究可哀。

    我劝天公重抖擞,

    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
  • 游园不值
    · · 叶绍翁
    七言绝句

    应怜屐齿印苍苔,

    小扣柴扉久不开。

    春色满园关不住,

    一枝红杏出墙来。

  • 敕勒歌
    · 南北朝 · 汉乐府
    北朝民歌

    敕勒川,

    阴山下。

    天似穹庐,

    笼盖四野,

    天苍苍,

    野茫茫,

    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
  • 望天门山
    · · 李白
    七言绝句

    天门中断楚江开,

    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    两岸青山相对出,

    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  • 石灰吟
    · · 于谦
    七言绝句

    千锤万凿出深山,

    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
    粉骨碎身浑不怕,

    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
赵孟頫(fǔ)

554篇诗词

赵孟頫[fǔ](1254年10月20日—1322年7月30日),字子昂,汉族,号松雪道人,又号水晶宫道人(一说水精宫道人)、鸥波,中年曾署孟俯。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,原籍婺州兰溪。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、书法家、画家、诗人,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、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。赵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。宋亡后隐居不仕。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,赵孟頫经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,赶赴大都,受元世祖赏识,授兵部郎中。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、济南路总管府事、江浙等处儒学提举、翰林侍读学士等职,累官翰林学士承旨、荣禄大夫。自世祖至武宗、仁宗、英宗四朝皆加礼敬。晚年逐渐隐退,延祐六年(1319年)借病乞归。至治二年(1322年),赵孟頫逝世,年六十九。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、魏国公,谥号“文敏”,故称“赵文敏”。著有《松雪斋文集》等。赵孟頫博学多才,能诗善文,通经济之学,工书法,精绘艺,擅金石,通律吕,解鉴赏。在绘画上,他开创元代新画风,被称为“元人冠冕”。其绘画取材广泛,技法全面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无不擅长。其书取法钟繇、“二王”、李邕、赵构等,于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诸体皆擅,尤以楷书、行书著称;其书风遒媚、秀逸,结体严整、笔法圆熟,创“赵体”书,与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并称“楷书四大家”。此外,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,强调“书画同源“。其绘画、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。

粤ICP备2024177917号-2   |   网站建设:广州广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